明朝的十大冷知识,很可能颠覆你的认知
1 明朝的元素周期表
朱元璋
朱元璋给他的儿孙制定了按照备份来给他们起名字,他们要按照偏旁起名,从第二个字开始是按辈排的。
【资料图】
虽然每个家族遵从的辈分不一样,但后代越来越多,他们的姓要一样,第二个字的家里辈分要一样,第三个字要求偏旁一样,这样下去没有什么常用字可以用来起名了,于是,各种生僻字都出现了,甚至都开始自己造符合要求的字了。例如长阳王:朱恩钠;益阳王:朱恩铜等等很奇特但是符合他要求的元素周期表名字出现了。
2,你不知道的明朝黑暗史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让人编了一本书叫做【御制纪非录】,详细记录了当时各地的藩王的一些骇人听闻的罪行,揭露了当时的王室贵族的暴行并劝谕其改过自新。此书在明代可以说是皇家机密文件,除了下赐藩王们外,百姓是看不见的。不过幸运的是这本书还是流传至今,让我们看到了最真实明代皇家里的一些污垢之处。
3.伊丽莎白写给万历的信
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1986年第一次来中国时说:"我的祖先伊丽莎白一世曾写信给中国万历皇帝,希望中国皇帝考虑发展中英贸易。(信的内容:希望中国能够同意与英国的贸易往来,并且给英国商人在中国通行的权力,英方和中国都能够在贸易中获取利益,希望陛下能过够实行这个仁慈国君能够做到的事,我将永生难忘陛下的丰功伟绩,并且伊丽莎白女王在开始的敬语中这样写道:"致最伟大及不可战胜之君王陛下")不过,特使在出使时发生了不幸,船在开往中国的路上遇到了风暴,这封信始终没有送到。"那封沉入大西洋海底的信件于1978年被打捞上来,后来由英国贸易大臣亲手交给了中国的外贸部长。
4,三品官回家没钱卖女儿
洪武年间的官员很穷,穷到卖儿女。明朝洪武年间,一位堂堂正三品的"副部级"官员,为了筹措回家的路费,居然穷到卖女儿的地步。朱元璋闻讯后,勃然大怒,丝毫没有同情这位官员,反而将其处以宫刑。这位官员堪称是明朝最惨的清官了,那么此人到底是谁呢?这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此人名叫曾秉正,江西南昌人,出身书香门第。洪武初年,天下初定,人才缺乏,朱元璋于是下令地方官推荐当地人才,此时曾秉正也被当地推荐,被任命为海州学正。洪武九年,朱元璋"以天变诏群臣言事",曾秉正上书皇帝,得到朱元璋的嘉许,之后不断得到提升。曾秉正先被任命为思文监丞,没过多久改任刑部主事,之后又担任陕西参政。后来朱元璋设置通政司,"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曾秉正被任命为首任通政使。曾秉正虽然来到了皇帝身边,但他为人正直,太过书生气,上书言事多次顶撞皇帝。后来朱元璋一怒之下,免去了曾秉正的职务。前面说了曾秉正是南昌人,如今被免职,只得从返回故乡,但是此时他却犯了难,因为他没有足够的路费盘缠。被逼无奈之下,此时的曾秉正做出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把自己年仅四岁的女儿卖了,"贫不能归,鬻其四岁女"。
5,"衣冠禽兽"竟然是明朝初期最好的词!
衣冠禽兽这个成语原本是个褒义词。因为明朝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所以衣冠禽兽可以代指明朝官员。到了明朝中后期,因为官员腐败,欺压百姓,所以衣冠禽兽开始有了贬义。
6.魏忠贤很嚣张
魏忠贤
明朝大太监魏忠贤被称为"九千九百岁"。因为魏忠贤喜欢听人奉承他,太监一党大力说好话,投他所好。什么"尧天舜德"、"至圣至神"之类的颂词都是比较普通的。督饷尚书黄运泰在迎接魏忠贤时,竟行五拜五扣的大礼,连呼"九千岁"。后来消息走漏了,全国都知道有个只比皇帝少"一千岁"的魏忠贤。奉承的人多了,到最后便是"九千九百岁",只比"万岁"差一点点。
7.没文化骂人要被抓!
明代骂人触犯《大明律》,最严重的可以处以死刑。举个例子,一般朋友、陌生人关系,骂人判处笞10。骂自己直系长辈以外的尊长则处罚比较轻,但也十分严厉:骂外祖父母、伯、叔、姑母之类,可以处罚1年徒刑加杖60;骂亲哥哥、亲姐姐的,要杖100;百姓骂官吏也要最高处以杖100的刑罚明朝刑律有专门的"骂詈"罪名,据说是因为元朝骂人的人很多,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能骂人。没有功名的人骂人是不行的,读书人有特殊待遇,就不一样,他们可以骂。
10.明朝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
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创造了皇帝史上的一个奇迹,连续28年不上朝,大明王朝依旧不停运转。这是历史上所没有的,仅此一家。他在位48年,只出过一次皇宫,即是去十三陵看自个的陵园。别的时刻就在宫里呆着。但是即是这么一位奇葩皇帝,发明了很多让人咋舌的成绩,经过张居正主导的一系列改革,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蓬勃向上,对外打仗也连连得胜,整个国家反而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史称"万历中兴"。
8.明朝是中国统一王朝中实际统一时间最长的,1368年建立,直到1644年崇祯自杀。
9,明朝的"立领斜襟长袄"奠定了清代以后女式袍服的雏形。
立领斜襟长袄
清代以后的女式袍服,其实并非全是满族服饰变来的,而是汉族袍服在清朝的统治下所经历的特殊时期。随着交领右衽的汉服被禁止,这种形制便流传来了。其实这些这些服饰,运用了大量的汉族花纹等元素,和满族自己的袍服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