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快讯 > 正文

世界今头条!圣鼓震九州 壮志永不休

2023-04-25 21:10:04 河南日报

圣鼓震九州 壮志永不休

齐天圣鼓演出场景


(相关资料图)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通讯员 夏泽辉

在豫西文化厚重、历史悠久的灵宝市,盛传着两种鼓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齐天圣鼓在河南众多的鼓类中独一无二,堪称一绝。齐天圣鼓俗称猴鼓,由灵宝市阳平镇苏南村村民左昌义在继承前人鼓艺的基础上改造而来。左昌义少年痴迷猴鼓,毕生致力于猴鼓表演和传承创新,用心擂响这一民间艺术的最强音。近日,记者采访了79岁的左昌义。

情有独钟是鼓乐

猴鼓里的“猴”字就是指击鼓人在表演时模仿猴子(“齐天大圣”孙悟空)击鼓的姿态。据左昌义讲,他的祖上清代时在陕西做官,退居回乡后带回不少古籍和戏装,并一直留存家中。20世纪60年代,家里偶然发现了记载猴鼓的乐书和演出戏服,根据鼓书记载,猴鼓的起源可追溯至唐朝。左昌义8岁开始就跟爷爷左振学读鼓谱、练打鼓,他天资聪颖、活泼好动,在爷爷的言传身教下,很快掌握了猴鼓的一些基本技法,并利用农闲时和村里喜欢打鼓的人一起研读鼓谱,练习打鼓的技法,家里的锅碗瓢盆都成了他练习的道具,不知敲坏了多少。

在左昌义的努力下,到了20世纪90年代,苏南村猴鼓已经在全国名声大噪,左昌义经常带领苏南村锣鼓队到三门峡和国内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演出。后来,为了演出需要,左昌义等人对猴鼓进行了“故事”包装,演绎了猴鼓与孙悟空的动人传说,并给猴鼓更换了个霸气的名字——齐天圣鼓。

2007年,齐天圣鼓被评为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左昌义被评为该项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同年,左昌义又被评为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赫赫声名震九州

20世纪90年代,齐天圣鼓声威远播,名震全国。在左昌义展示的一组老照片里看到,他每次都是一身“猴王”装扮,威风凛凛地站在人群中央。左昌义曾多次率领百人表演团队代表灵宝、三门峡市参加省内外的重大活动,引起了国内外艺术界的广泛关注。1992年,应中华百绝博览会组委会的邀请,左昌义等人代表三门峡市赴广州进行表演,以精湛的技艺获得了一等奖,中央电视台和广州、深圳的新闻媒体都对齐天圣鼓作了报道;1995年4月,河南电视台又制作了关于齐天圣鼓的专题片,分别在《看河南》和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播出。

左昌义介绍,齐天圣鼓表演团队少则二三十人,多则百余人,鼓手在表演中模仿猴子种种机智灵巧、滑稽可爱的动作,边演奏、边舞蹈,并且不断变换动作与阵容,充分体现出豫西农民威武强悍的典型特征,深受各地群众喜爱。

多年来,在阳平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左昌义等人从鼓点更新、队列、队形、舞姿等各方面对齐天圣鼓进行改造,增加了“猴相百变”“猴子练兵”“仙女散花”“众星捧月”“过关斩将”“五彩缤纷”等节目,使其表演性、娱乐性、观赏性进一步增强。而左昌义不仅带领鼓队四处表演,还将技艺广为传播,辅导了不少村庄的锣鼓队,培养了蔡挑文、郭梅花、杜政民等一批热爱锣鼓的非遗传承人。

老骥伏枥再出发

由于长期演奏锣鼓,而今年事已高的左昌义听力下降,但是,每次只要到了演出现场,他演奏齐天圣鼓的技法还是激昂撼人。

今年元宵节,左昌义再次披挂上阵,在苏南村和灵宝市故县镇演出齐天圣鼓,让因新冠疫情沉寂了3年的鼓声再次响彻山村。眼下,左昌义正与时俱进,着手更新改造演出服装、重新编排演出阵容,以适应新形势。“现在,演出队伍不好组织了,年轻人外出务工的越来越多,留下来的老年人年龄偏大,动作很难做到位,加上场地资金有限,齐天圣鼓的发展遇到了难题。”左昌义说,“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是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把这门手艺传承好、发扬好。”

灵宝市文化馆馆长李艳娜告诉记者:“左昌义为齐天圣鼓付出了很多心血,投入不少资金,是灵宝市民间艺人的楷模。近年,我们已经在灵宝市区多所学校开展了齐天圣鼓进校园活动,为齐天圣鼓培育了更多后续人才,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帮助左昌义,为传承齐天圣鼓努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